《我和我的家乡》:邓超的“陕北口音”和他“土豪”打扮
在电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上映时隔一年,《我和我的家乡》也在2020年十一这天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。
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由五个故事单元组成,横跨了中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,电影通过演绎五个最具“家乡”特色的经典故事,呈现主人公与“故乡”的情感交过,同时在五个故事中完成了对当代中国经济、人文大环境大变局的抒写。
电影《我和我的家乡》集结了娱乐圈中的不少实力派导演与演员,从陈思诚执导的《天上掉下个UFO》单元(由黄渤、王宝强、刘昊然主演),到宁浩执导的《北京好人》单元(由葛优、刘敏涛主演),以及徐峥执导的《最后一课》单元(范伟、张译、韩昊霖主演);邓超、俞白眉共同执导的《回乡之路》单元,(邓超、闫妮主演),彭大魔执导的《神笔马亮》单元(沈腾、马丽主演)。这种组合式电影,使电影的内容更丰富,更有趣。《我和我的家乡》由张艺谋担任总监制,宁浩担任总导演,张一白担任总策划。
《我和我的家乡》五个单元各有个的精彩,无论葛优、范伟、黄渤、沈腾还是邓超、闫妮的表演,都发挥出了各自的优势,不同的表演风格让电影单元都能够生动起来,电影有效的送达,也成为了《我和我的家乡》最成功的电影组合。
而《我和我的家乡》之《回乡之路》在五个单元中最具有乡土气息的单元。这个单元是由邓超和俞白眉联袂执导。
《回乡之路》是一部典型的以西部为内容的电影,镜头以中国陕北风土人情为主体,通过“沙地苹果”经销商乔树林(邓超饰)途中偶遇同校师姐闫飞燕(闫妮饰)的故事讲述他们回乡参与校庆的一部喜剧电影单元。
电影在陕北风情衬托下,具有了地域性与独特性,邓超、闫妮的精彩表演,以及郑钧演唱的《父的三北》乐曲,把一浓厚的陕北味道呈现得有滋有味。那股乡土“味道”就是“羊肉泡”“臊子面”味道。
《回乡之路》表达了陕北一代人的“黄土高坡”的成长与时代变迁的历史进程,邓超在电影中的表现可圈可点,他把一个陕北人土风情演绎得生动、鲜活、感人,他的动情表演与闫妮本土型演员的结合,甚至与他妻子孙俪的搭戏、吴京、贾玲、岳云鹏、苗阜等各路明星的倾力客串,都为电影《回乡之路》增添了精彩的喜色与笑点。
邓超在饰演经销商乔树林的打扮像是电影中最大的笑点之一。乔树林是一位种植苹果树的果商,通过邓超完成的乔树林形象,让观众发出情不自禁的笑声。乔树林的一副土相,怎么都无法忍住笑,他戴一副墨镜、大金链子、手拎挎包,张口就是千万的生意,满头油光,一身“暴发户”的样子---------即使不用演,他站在那里,就是一足足的笑料。
但实际上,这些“痞”的外表、土乡话,并没有掩盖乔树林那股扎实、勤恳、诚信的商业人格,更体现出他精明中透着陕北人的厚道与亲切为人。而邓超在塑造这种典型人物形象上,也下了不少功夫。
据了解,邓超为了能出演西北汉子乔树林的生动形象,他之前就到陕北体验生活,感受当地人的站相、吃相;为此,他自己在感受中吃了不少像羊肉泡、臊子面等陕西传统美食。他希望借此让自己身体里多一些当地的油相。他刻苦用心学习陕北方言,最后把乔树林的那种游子回乡的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电影的另一看点是以中国四大沙漠之一的毛乌素沙漠为电影背景,在一眼望不到尽头大沙漠,感受中的沧桑感,也与电影人物乔树林有了相互衬托的意味。
曾经的毛乌素沙漠,已经绿树葱葱、欣欣向荣,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了电影虚实过度,而治沙人梦想的实现,也让电影有了一种实现精神意义。
邓超通过扮演乔树林,深刻体会到了那股浓郁的乡情,以及为改变家乡面貌拼搏的精神与劲头。他说:“树隐喻着顽强的生命力,即便人已经离去了,树还在生长,回乡的人一代又一代,这份乡情也和大树一样,生生不息。”
这些年来,邓超在电影中扮演了各种人物角色,每一次都有惊喜给观众。比如《烈日灼心》中辛小丰,《四大名捕》中冷血,《从你的全世界路过》的陈末,以及电影《影》中一人两角的子虞境州,等等,这些电影人物,邓超都演绎出具有非常鲜明而醒目人物形象,他的每一次表演都在成就着自己,他渐行渐强的表演实力有目共睹,值得肯定。
剧作家、导演俞白眉坦言自己与邓超都是北漂,这次影片构思依据的就是自己回家乡的情感。
他还表示,“跟我小时候的印象完全不一样。‘我家住黄土高坡,大风从坡上刮过’,但现在黄土高坡是没有黄土的,很不可思议”。正是几代治沙人付出青春甚至生命的代价,才让曾经寸草不生的土地实现了“人进沙退”的奇迹。这部电影实际上是在向所有用坚守荒漠的治沙英雄们致敬!
闫妮满怀深情和愧疚说出“我真的出去了,再也没有回来,你走我也没有回来,我是不是一个听话的娃”。
邓超对自己单元《回乡之路》中与演员们一同精彩的表演,兴奋不已。他希望自己和团队的努力能够给观众更多的笑声,给“游子”更多的“家乡”的温馨。